6月13日,由總院牽頭完成的科技成果“鋼結構群體建筑抗震韌性評價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”,順利通過了中國鋼結構協會成果評價會。該成果其他完成單位包括陜西省地震局、哈爾濱工業大學、中國地震災害防御中心、北京建筑大學、三維時空軟件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有限公司、中冶(上海)鋼結構科技有限公司、桂林理工大學、河海大學。
評價會組長為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徐建院士,評價會成員包括全勘察設計大師/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郁銀泉,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/華誠博遠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王立軍,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/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朱忠義,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霍文營。會議由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毅主持,項目組參會人員包括鋼結構中心副主任王月棟、桂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于曉輝、北京建筑大學副研究員周洲、鋼結構中心主任助理張澤宇、總院高級工程師曾立靜。
會上,于曉輝代表項目組,匯報了項目研究背景、關鍵創新技術及成果應用等內容。評價專家們審閱了技術資料,經質詢和討論,認為項目組針對鋼結構群體建筑抗震韌性評價關鍵技術,系統開展了區域地震動場構建、全周期抗震韌性動態評估方法、鋼結構群體建筑抗震韌性分析平臺的研究,取得的主要創新成果如下:創新成果1提出了向量式概率地震危險性分析方法,實現了與我國場地地震危險性相容的區域地震動挑選,構建了區域地震動場多點監測技術體系;創新成果2研發了鋼結構地震損傷高精度纖維模型,提出了損傷相關的鋼結構建筑抗震韌性動態評價方法,建立了鋼結構群體建筑抗震韌性全周期評估體系;創新成果3研發了具有情景推演、隱患監測、韌性分析等特色的鋼結構群體建筑震災防御大數據分析平臺,實現了我國西部15萬平方公里區域內超5萬棟鋼結構建筑(陜西省全域)抗震韌性評估的工程化應用。
該項目獲授權國家專利32件(發明專利20件)、計算機軟件著作權35項,項目研究主要成果納入國家、行業和地方標準6部,發表學術論文38篇(其中SCI19篇、EI11篇),出版專著17部,成果應用于陜西、福建等多省區域震災風險評估和抗震韌性評價,并服務了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、中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20余項重大工程的地震安評與工程選址工作,社會、經濟和環境效益顯著,應用前景廣闊。評價委員會認為,項目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其中向量式概率地震危險性分析方法、損傷相關抗震韌性評估方法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
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13號
京ICP證13042131號